DSC_9267

金門島上有很多傳統聚落,
例如「水頭聚落」、「珠山聚落」、「瓊林聚落」等,
我們住的仰澹居剛好位於瓊林聚落,
第二天的早上的第一個行程,
便是走訪瓊林。

DSC_9233

瓊林的位置在金門島的中央偏北,
過去因地勢平坦、只看得到一片森林卻不見屋舍,
當時稱為平林;
明朝這兒共出了三名進士(蔡貴易、蔡獻臣及蔡守愚),
皇帝御賜里名為「瓊林」因而改名。

DSC_9232
[門扇是御賜紅門(俗稱一片紅),與其他宗祠不同]

第一站我們來到「藩伯宗祠」,
是新倉下第十六世祖蔡守愚的專祠。

蔡守愚為明朝萬曆年間的進士,
官拜藩伯(布政使的通稱);
目前宗祠裡共奉祀了12位先祖的靈位。

DSC_9234

DSC_9235

DSC_9236
[燕尾脊及山牆]

DSC_9237
[宗祠屋頂上的龍引(龍頭朝外,象徵對外發展、家族越來越興旺)]

DSC_9239

DSC_9240

接著來到離「藩伯宗祠」不遠的宗義廟。

瓊林忠義廟建於西元1620年左右,
祭拜的是關聖帝君,
於民國67年重建。

屋頂上左右各有一隻龍,
與家廟宗祠不同的地方在於,
二隻龍頭都是朝內,
表示將村莊團團圍住,
保護村莊平安。

DSC_9243
[忠義廟的木型馬背]

DSC_9244
[金型馬背,馬背是依照地理風水或屋主的生辰八字來決定的]

DSC_9246
[住家牆上還留有一些標語]

DSC_9248

位於牡丹穴的「蔡氏家廟」,
重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,
主要祀祠始祖蔡十七郎至五世祖及歷代仕宦鄉賢(共35位),
是蔡氏宗族的核心所在。

[2014.04.08紅字修正]

原本在瓊林,陳姓才是大姓。
當時陳十七郎入贅蔡家蔡十七郎入贅陳家、開枝散葉後,
少數的陳姓搬離瓊林回原居地
蔡氏便成為瓊林的單姓。

幾代下來,
蔡氏子孫眾多、人才備出,
成為金門地方上有名望的大家族後,
便開始興建家廟;
六世之後建漸分房分派,
只要各房派有人高中進士,
便會興建家廟。

但不論是否有得到功名,
都得祭拜十七郎,
所以十七郎的住所便成為蔡氏家廟。

目前瓊林共有七座八祠,
八間祠堂但只有七座宗廟建築,
我們只有參觀了「藩伯宗祠」及「蔡氏家廟」,
其他大多沒對外開放。

ps.查到的資料:明清兩代蔡氏共有進士6人、舉人7人、貢生15人、國子監生27人及生員82人。

DSC_9249
[很多匾額呢,不過都是重製的,不難感受到蔡氏後代慎終追遠的心意]

DSC_9251
[蔡氏家廟後頭的牆上有一尊風獅爺哦]

DSC_9253
[以泉州青斗石雕刻而成]

DSC_9254
[為了防路沖而設置,主要功能就是針對巷道的沖煞厭勝物]

瓊林聚落共有四尊風獅爺,
除了剛剛蔡氏家廟牆上的風獅爺外,
其他分別是壁上風獅爺、村西南角風獅爺、東北角風獅爺。

DSC_9255
[位於20號民宅牆上的風獅爺,為了防路沖及鎮風而鑲上風獅爺,另外鑲上石敢當也是同樣功效]

DSC_9256
[避水煞的西南角的風獅爺,在民國38年被埋入沙中,78年重立]

DSC_9259
[聚落裡還留有舊時的撞球室呢]

DSC_9330

DSC_9264

DSC_9320

DSC_9321

根據手上的DM,
怡殼堂建於1843年,
由新倉上二房二十二世蔡蔚亭所建,
原本是書齋、後來捐獻作為社學,
又供村民作為習文場所;
民國38年國軍到金門時,
曾把怡殼堂當成國小校址及國軍師辦公室,
之後變成村內農忙托兒所。

不過目前裡面是雜草一片,
也未開放參觀,真奇怪。

DSC_9265
[好熱啊]

DSC_9269

這建築原本是金門縣農會及肥料銷售處,
民國98年轉成民防館對外開放參觀。

民國42年成立了「金門縣民防指揮所」,
當時的老百姓都需先依照性別與性別,
分別編為「護路隊」、「任務隊」、「兒童隊」及 「婦女隊」,
任務隊再依專長分成木工隊、石工隊、水泥工隊、騾馬隊、擔架隊,
以便在戰爭時各村莊都能獨立作戰。

民防館裡便是陳列了民防隊的制服、通話器材等,
還有一些管制措施,值得一一了解,
不過天氣太熱,我們沒有很專心,
只一心一意在民防館裡吹冷氣(羞)。


[重現當時查戶口的景象]

R0153641
[當時的燈光設備都需加裝燈罩]

DSC_9266

瓊林民防館的旁邊便是戰鬥坑道入口。

戰時瓊林地理位置非常險要,
因為位在金門島的中心,
離太武山只有幾百公尺的距離,
如果被攻下、敵軍就可以直上太武山,
所以在民國65年開始規劃、民國67年開始興建戰鬥坑道。

坑道全長1350公尺,
有12處緊急出入口,
可通到村莊外圍主要道路的槍堡,
也有部份是與民宅相連,
以便避難及增補物資。
(的確在瓊林民宅旁會看到不少坑道出入口)

現在開放給民眾參觀,
需付門票費用(1個人好像是30元)。

DSC_9273
[入口]

DSC_9274

DSC_9275
[坑道上有不少射口]

DSC_9276

DSC_9278
[指揮所]

DSC_9279

DSC_9280

DSC_9283

DSC_9285
[單程約15分鐘,坑道非常通風涼爽]

DSC_9292
[出口]

DSC_9294
[這邊有一尊風獅爺,作用是鎮風避邪]

DSC_9299

原本在猶豫要不要沿著戰鬥坑道回去,
這樣就可以少曬一點太陽,
後來還是決定在聚落走走看看。

所以來到離坑道出口不遠的「保護廟」,
保護廟原名是「坪林宮」,
在清道光28年才更名為保護廟,
主奉保生大帝。

DSC_9300

DSC_9296

DSC_9303
[在聚落裡穿梭]

DSC_9305

DSC_9306

DSC_9308

DSC_9313

DSC_9315

DSC_9261

DSC_9324

花了三個多小時,
我們才大略把瓊林走過一遍。
我個人很喜歡瓊林,
古樸的背後又帶有很多歷史故事及意義。

後來查資料,
也發現我們仍了解得很膚淺:
例如家廟宗祠前的石柱,
原來是立旗杆用的,
如果家裡有人高中進士或舉人,
就會增加一對呢。
(原本也沒想到那是幹嘛用的就跳過了)
還有可以在古樸的宗祠裡,
品嚐「瓊林宴」菜色,
這可是在瓊林才品嚐得到的呢。
(這是回台灣後才知道的Orz)

我想,
下回還是請導覽員幫我們講解吧!
瓊林真的值得花上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拜訪呢。